克难坡解读阎锡山 阎锡山传的妻妾
克难坡原名南村坡,是个只有6户人家的小村。阎锡山流落到南村坡时,正是他人生的最低点,几度南逃,居无定所,处境相当困难。但阎锡山并未垂头丧气,他在日记里曾写下这样的字句:“做事知难行若易,做人知易行却难。毋论做人与做事,寻着难处易其难”。阎锡山迁居这里后,因南村二字音讳“难存”,于是将南村坡改名为克难坡,并写下《克难坡感怀》一诗:“一角山城万里心,朝宗九曲孟门深。俯仰天地无终极,愿把洪炉铸古今。”表达他卧薪尝胆“克难光复”的雄心。
“在三颗鸡蛋上跳舞”
胡敏、述江在《“在三颗鸡蛋上跳舞”的“不倒翁”》一文中,对抗战时期的阎锡山作了这样的描述:
1936年2月,红军东渡抗日,阎锡山让晋绥军沿黄河阻击,晋军周原健部全军覆没。阎锡山大惊,急忙电请蒋介石派兵增援。蒋介石早就想把他的势力伸向山西,立即答应了阎的请求,迅速派嫡系部队入晋,并在太原成立了晋、陕、绥、宁四省边区“剿匪总指挥部”,由陈诚任总指挥。
中共为避免内战扩大,令红军回师陕北,但蒋的军队却赖在山西不走,成了对阎锡山最大的、最直接的、最现实的威胁。
与此同时,日本早已对山西垂涎三尺。红军东征后,阎留日时的同学土肥原贤二来太原,与阎锡山密谋反蒋、反共、华北自治。红军回师陕北后,阎锡山未与日方达成华北自治协议,日方很不满意,便给阎送来了“必要时准许行使武力”的最后通牒。
形势使阎锡山深陷困境:蒋、日、共三方,以他自己的力量,单独对付哪一方都不可能取胜。但是,阎锡山发现,这三股力量又都是水火不相容的敌对力量,哪两股都不可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他,使得他有空隙可钻。在高干会上,阎锡山说:“难哪,我现在可是‘在三颗鸡蛋上跳舞’,而且哪一颗也不能踩破。”
阎锡山的舞是如何跳的呢?
对于毛泽东伸来的停战议和、共赴国难的橄榄枝,他予以响应,派人专程到陕北秘密同中共中央联系,要求毛泽东派出全权代表到太原洽谈,允许中共代表彭雪枫在太原建立电台,解除了对陕北的经济封锁,双方开始了商业往来。但是,阎锡山又暗示说,鉴于眼下情况,与中共的关系尚不能公开化。
他的公开身份是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
1939年12月,阎锡山为迎合蒋介石,挑起了反共的“晋西事变”,随后摩擦不断。但当毛泽东让前去谈判的肖劲光和王若飞警告他:“我们也不是好惹的,请他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后,他又接受了共产党的主张,达成了不再进攻八路军防地和陕甘宁边区的君子协定,随后确定在山西以汾阳经离石至军渡的公路为晋西南与晋西北的分界线,晋西南为阎军活动区域,晋西北为八路军活动区域。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本方面从侵华部队中抽调大量兵力到南洋作战,急切要求在华北有个更有力的汉奸,替他们统治华北,因此,急于要阎锡山就范,威胁、利诱兼施。他们一面于1942年春季派人到克难坡,向阎锡山送“觉书”,促阎锡山早日表明态度;一面派飞机轰炸克难坡。阎锡山则一面向其部下宣扬要准备进行“大保卫战”,坚决保卫抗战根据地;一面又在日方的坚决要求下不得不亲自出马和日方会谈。
会面之前,阎锡山做了充分的准备,本是投降的举动,却也想到了“以身殉国”的壮烈。
1942年5月6日,是“安平会议”正式会期。天还没亮,阎锡山即由吉县出发,前往安平村。日本方面参加会谈的是日军山西派遣军司令官岩松义雄、参谋长花谷正、华北派遣军参谋长安达十三等人。阎锡山和日酋分别握手,日军随军记者纷纷拍照。阎锡山事前最怕这一手,曾商妥不拍照片和电影,但事到其间,只得任人摆弄。
会上,日本人盛气逼人,完全是战胜者口吻,逼迫阎锡山表态。阎锡山依旧强调要先将答应的东西交付,装备起力量来,以对付共产党的攻击。双方完全无法谈拢。会议间隙,阎锡山疑日本人欲加害于他,由小道逃走。
日本人十分气愤,遂把阎锡山和岩松义雄握手的照片印成传单,用飞机在西安等地散发。阎锡山在克难坡每天早上举行的朝会上,公开向他的部下否认这件事。但后来有一个“中外记者考察团”到克难坡向阎锡山提出这个问题时,阎锡山无法抵赖,只好承认和日本人见过面,但矢口否认和日方有勾结,更不认通敌叛国的账。
“中的哲学”与“横竖政治”
1942年,阎锡山在克难坡“洪炉台”的一次讲话中,提到了他与亚洲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印度诗人泰戈尔在太原晤叙一事。阎锡山说:“他问我,东方文化是什么?我说是中。他问我什么是中?我说,有‘种子’的鸡蛋的那‘种子’即是‘中’。此‘种子’为不可思议,不能说明的,宇宙间只有个种子,造化也就是把握的这种‘种子’。假定地球上抽去万物的‘种子’,地球就成了枯朽;人事中失了中,人类就陷于悲惨。”
“中道文化”代表了阎锡山一生推崇的“中的哲学”。
阎锡山根据中国古代的中庸之道,并结合自己从商从政的经验,创立了独特的“中的哲学”。阎锡山认为:“处人须适情,处物须适则,处事须适理。适则得中。完全适者成,完全背者败”;“不偏不倚、情理兼顾,不过不及是为中,事之恰好处是为中”。阎锡山还认为:“凡事都含有矛盾的两个性,矛盾的中间是中”。“承认矛盾,要用二的分析法分析矛盾,以求得矛盾的不矛盾,使矛盾对消,达到适中,以求生存”。
“中的哲学”是阎锡山制订战略策略和采取行动的理论根据。在政治舞台上,他始终以“生”(生存、存在)为最高原则,然后用二的分析法分析各种矛盾,“执其两端而叩其中”,在“恰好”之时,采取行动,尽量使矛盾的不矛盾,以利于自己的存在。1941年阎锡山明确提出:“存在即是真理,需要即是合法。”
以阎锡山的话来说,他的事业的成败是以能否掌握中为衡量的标准的:“人事得中则成,失中则毁”。
阎锡山的日记中,还记述有这样的语录:“过是过火,如蒸饭锅焦了。错是不针对,如该上盐上了醋。过不及是竖的不对,错是横的不对,故曰,对是一,不对是千万。”也表达了“过犹不及”的“中的哲学”。
1960年5月23日,阎锡山病逝台湾,终年77岁。他生前就挑选了墓地,墓前有个巨大的“中”字,大概也是象征着其人生“中的哲学”:“发于仁,归于中”。(摘自《人物》)
- 克难坡解读阎锡山 阎锡山传的妻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