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美文
  • 经典文章
  • 情感美文
  • 伤感文章
  • 散文
  • 美文随笔
  • 感人文章
  • 人生哲理
  • 学生美文
  • 民族文化
  • 说说大全
  • 网名大全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 佩佩美文网 > 经典文章 > 正文

    道教练气心法 [论道教生命哲学的真一之气]

    时间:2019-04-15 06:52:09来源:佩佩美文网 本文已影响 佩佩美文网手机站

      摘要: 气的思想是一涉及十分广泛的哲学范畴,甚至已经渗透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本文在考察了气的思想起源和发展的基础上,进入道教内丹生命哲学的语境,论述了道教真一之气这一极其重要范畴。真一之气又称为先天一气,是天地人物未生之前的元始祖炁,是天地万物之本根与源头。文章以清代内丹学家黄元吉《乐育堂语录》为基点,结合道教内丹学典籍,条分缕析,层层叠进,阐发了真一之气的真实内涵。道自虚无产一气,在道教生命实践中,相比于道而言,真一之气是最大的生命动力和能量,是具有完美的流动性和直观体验性的能量形态。在人体生命能量的逆转中,顺利招摄真一之气是最关键的步骤之一。它是绽放生命之花的真种子。此外,文章指出了时下各类气功养生术对气的虚妄认识而导致的种种流弊和胡乱运气采气的严重后患,值得警醒。
      关键词: 真一之气 ; 生命哲学 ; 源头 ; 能量; 告诫
      气的思想一直是贯穿中国思想史的重要内容,是一个涉及十分广泛的哲学范畴,遍及诸子百家的典籍文献。“气”一字在甲骨文已经存在,[1]学界认为最早赋予“气”以哲学内涵的是西周太史伯阳父关于地震成因乃“天地之气”过序所致。[2]古代中国哲学认为,气是精微物质,是万物之始基。《淮南子》云:“天地之合和,阴阳之陶化万物,皆乘一气者也。”又说:“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3]古代中国人向来认为天地的生成皆源于气,轻阳的气相互摩荡向上生天,浊重之气逐渐凝固为地。又譬如《管子·内业篇》:“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列为星。”
      中国古典生命哲学与医学名著《黄帝内经》对气的论述极其详实,《难经》所言生命之元气与道教内丹学“肾间动气”的认识不谋而合,元气是人体生命最原始的动力,由先天之精气化出,藏于肾脏,在后天依赖水谷精微滋养。这些认识今天已经成为中医学的基础理论。王充说:“元气,天地之精微也。”“万物自生,皆禀元气。”[4]认为元气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这是第一次将“元气”作为宇宙之终极范畴。张载说:“太虚即气。太虚者,气之体。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5]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全面归纳了气的思想,诸如四时之气、五行之气、寒暑气、血气、伦理道德气、乃至治乱之气、中药之药气等十多个义项,涵盖了自然、社会、生命、伦理、精神和人事各个方面。特别是,赋予气以道德属性显示了中国文化的伦理特质,如孟子的浩然之气。王充认为伦理道德是元气的内在固有的属性,所谓“俱怀五常之道,共禀一气而生。”[6]董仲舒将阴阳二气对应人性之善恶。中国古人在寻思宇宙的生成和生命的起源时,独创这种似物质非物质、似精神非精神的最适于直觉体验的“气”论,透视了中国传统的混沌模糊的觉性思维方式。陈荣捷教授将“气”翻译为 the prime force,李约瑟译为subtle spirits. 乃至breath ,air ,vital fluid 等,其实这些译词俱不能传达中国气的独特神韵。实际上,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气此一概念的涵义极其深远宏富,在中国民间信仰中,诸如医学、风水、建筑、艺术、养生乃至人事命运的解释等举凡世间一切事物几乎皆可与之相涉。真可谓六合为巨,未离其内;秋毫为小,待之成体。天地氤蕴气聚气散,化生万物,展示着无穷无尽的生命力。[7]
      本文所要阐发的真一之气,在《道藏》文献中又称为先天一气,是道教内丹学语境下独有的专门术语,在道教内丹生命哲学的理论与实践修养中,是一极其重要的范畴。文章遴选清代内丹学家黄元吉名著《乐育堂语录》相关论述,辅以其他重要道教内丹学文献,试图揭示出此一概念的真实涵义。《悟真篇》云:“道自虚无产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薛道光说:“有物先天地,无名本寂寥。能为万物主,不逐四时凋。”真者,真实无妄也;一者,恒常不变也。故丹道所谓的真一之气最基本的品质是它的先天本根本源性质,乃宇宙万物生发的源头。《道德经》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万物母。”[8]又云:“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名。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9]道教真一之气发轫于老子的宇宙生成论,庄子的“通天下一气”及“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的观念更加明确了气乃生人生物之源头活水。老子所谓此混成无名之物,曰夷、曰希、曰微者,皆幽深玄远、不可捉摸,故道之源,在真一之气,道之根,在真一之气。虽无状无象,但天下有形有象者皆从此出,故为天地人物之根本。日后道教内丹家屡言若可体验触碰到此开天辟地的真一之气,即尝到了“道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0]对此,当代著名内丹学者胡孚琛先生有一精辟论述,他说:“‘道生一’中的‘一’,指元始先天一气,是宇宙创生之始的一片混沌状态。内丹学家将元始先天一炁也称先天混沌一气,先天祖气,是宇宙中隐藏着的唯一秩序,是产生宇宙根本节律的信息源,是宇宙创生和演化的内在驱动力。‘一’是种子,是原型,是基因,是混沌,是宇宙中万事万物的‘模本’。它类似于歌德猜测到的‘创造力’,柏格森的‘绵延’或‘生命冲动’,是佛陀的‘心’,是宇宙的‘绝对精神’。‘一’即‘太极’,或称为‘朴’、‘独’、‘纯’、‘真’、‘素’等,也称作‘神明之德’,即‘神’和‘德’。”[11]
      实际上,真一之气,丹经偶尔亦称之为元始祖炁、真铅、虚无一气,在内丹学的实际修炼过程中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内丹修炼的成就皆是建立在先天精气神药物的生成、聚集、化合和重塑之上,以补充后天人体因七情六欲消耗掉的能量,而能否顺利招摄到真一之气是药物生成的关键。它是生命化生的源头,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是可能成道的先天根据,是内丹学所谓的“真种子”,凭借此种子,内丹生命之花朵才能够盛开。“道”无疑是丹道最高的实体,但是道无可名状,道之浩淼无处下手。丹道是一鲜明实践性的学问,丹家不是书斋的思想者,他们对理论演绎和预设没有太多的兴趣,丹经中极少空言浮议,句句皆是身心切实的体验。譬如,这个与“道”最接近的、先天本体层次“真一之气” 就是丹道现实修炼中的直接把柄。甚至可以说,就丹道的实践而言,真一之气就是丹道最直接、最直观的“道”。在丹家看来,生命的源泉更直观可以感知的是“真一之气”,如泉水川流不息,生命代代相续。这个源泉可以在现象界的阴阳嬗变中去感受他,在丹道虚极静笃的状态中招摄它,但是我们不能逻辑地言说它是什么,我们更多的是可以说它不是什么。除此之外 ,在逻辑的语境中,我们无法得到更多的内容。在内丹精气神三种生命能量形式的转化过程中,真一之气是最大的动力,具有完美的流动性和直观性的能量形态。清代内丹学家黄元吉说:“若真一之气到时,只要一点可验之处:心如活泼之泉,体似峻峋之石,一身内外无处不爽快,无处不圆融,非可意想作为而得者也。故真一之气名曰虚无元气,以此思之,足见先天一气无可名,无可指。后人强名之曰先天一气。若可名,皆是后天气,不足以还原返本而成神仙骨格焉。学者于此元和内蕴之时,而犹欲于身心内实实模拟出一个色相来,错矣错矣!且此模拟之心即是后天之意,有此一意,而先天淳朴之气必为后天之气打散,虽曰先天,犹是后天也。”[12]黄元吉在《乐育堂语录》中很少对“道”做出深度的阐发,而是结合内丹的实际景象,反复描述了“真一之气”。在其他丹经文本中也反映了“真一之气”在丹道中的极端重要性。譬如:钟离权《破迷正道歌》:“果然采得先天炁,日月擒来两手中。昼夜打交成一块,自有龙吟虎啸声。”[13]崔希范《入药镜》:“先天炁、后天炁,得之者,常似醉。”[14]王道渊注:“先天炁者乃元始祖炁也,此祖炁在人身天地之正中,生门密户悬中高处,天心是也。神仙修炼止是采取‘先天一炁’以为丹母。后天炁者,乃一呼一吸,一往一来,内运之炁也。”[15]《碧虚子亲传直指》:“凡男子四大一身皆属阴,惟先天一气是阳。”[16]林自然《长生指要篇》:“元始浩劫之祖炁,神仙性命之宗源。”[17]刘一明《修真后辩·先天真一之气》:“……先天之气,为生物之祖气,乃自虚无中来,为万象之主,天地之宗。无形无象,无声无臭,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然虽无形而能生形,无象而能生象。……先天真一之气,是生物之祖气,是鸿蒙未判之始气,是混沌初分之灵根。……夫先天真一之气,是混元祖气,生天生地生人物。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动静如一,阴阳混成。在先天而生乎阴阳;在后天而藏乎阴阳。”[18]白玉蟾《海琼问道集》曰:“此乃真一之气,万象之先。太虚太无,太空太玄,杳杳冥冥,非尺寸之所可量;浩浩荡荡,非涯岸之所可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大包天地,小如毫芒,上无复色,下无复渊,一物圆明,千古显露不可得而名者。”[19]

    推荐访问:论道 之气 哲学 生命

    • 道教练气心法 [论道教生命哲学的真一之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