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美文
  • 经典文章
  • 情感美文
  • 伤感文章
  • 散文
  • 美文随笔
  • 感人文章
  • 人生哲理
  • 学生美文
  • 民族文化
  • 说说大全
  • 网名大全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 佩佩美文网 > 美文随笔 > 正文

    有哪些不道德的行为 青少年去个性化状态与不道德行为分析

    时间:2019-07-14 08:39:01来源:佩佩美文网 本文已影响 佩佩美文网手机站
    -->

    2007年第2期 (总第58期)

    山东省团校学报 No. 2, 2007 青少年研究 General, No. 58

    青少年去个性化状态与不道德行为分析

    赵景杨 刘大文

    [摘要]个体处于群体中时会表现出一种个体独处时不会产生的特有的社会心理现象 去个性化! 。去个性化现象往往与不道德的消极行为联系在一起。青少年的一些心理特点使他们比其他年龄阶段的个体更容易产生去个性化状态。本文从去个性化状态的产生条件出发, 结合青少年心理特点分析了去个性化状态如何导致不道德行为, 并提出避免青少年去个性化状态引发不道德行为的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 去个性化状态; 不道德行为

    [作者简介]赵景杨, 鲁东大学心理与教育学院研究生; 刘大文, 鲁东大学心理与教育学院教授, 硕士生导师(山东烟台 264025)

    道德作为社会存在基础, 规范和调节公共场合中人们的相互关系, 既提供了个体发展的基本保证, 更反映了人们公共生活的共同需要。由此似乎可认为, 在公共场合和人群中, 个体应该比独处时更倾向于做出道德行为。但事实上, 很多事例和研究表明, 个体处于群体中时, 有时会表现出一种个体独处时不会产生的特有的社会心理现象 去个性化! 。

    去个性化(deindividualization) 是指处在群体中的个体不是以个人的方式来行动而是融合于群体中, 丧失个体可辨别性的一种状态。例如, 从学生起哄到球迷闹事、团体斗殴, 都是去个性化现象在生活中的表现。去个性化现象往往与不道德的消极行为联系在一起。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仍不成熟, 其所处的特殊发展阶段的一些心理特点使得他们比其他年龄阶段的个体更容易产生去个性化状态。近年来青少年成长问题日益严重, 譬如网瘾、早恋、厌学、吸毒以及青少年犯罪等问题的产生多与青少年去个性化状态有关。它们不仅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也影响了学校教学秩序与家庭生活的和谐, 更是社会安定发展的重大隐患。

    一、青少年在去个性化状态下易产生不道德行为的原因分析

    已有对去个性化状态的研究表明, 匿名、重视 -32 -群体、期望避免道德责任的消极评价、群体大小、唤

    醒水平、模糊情景的新颖性、乱用药物、卷入群体活动的程度等因素影响或导致了去个性化状态的产生。去个性化是一种复杂的假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一系列先行的社会条件导致对自己和他人知觉的改变, 个人的自我同一性意识下降, 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行为突破已经在该个体上建立起来的适宜规范, 以非理性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去个性化现象常常与违反规范的消极行为联系在一起。

    1. 去个性化状态可能导致无知心理的影响扩散

    道德并非与生俱来, 而是需要通过教育或其他渠道进行传授。对一个不知道何谓道德的人, 是不能期许其表现出道德行为的。而道德行为不仅要求人们具有道德认知, 而且要有道德体验。如果仅仅有道德认知, 在理性上认识到道德, 而没有形成道德体验, 认识到的道德没有得到个人的内部认同, 仍然不能保证道德行为的出现。

    重视群体! 是去个性化产生的条件之一, 因此对于处于去个性化状态的个体, 群体的行为极具导向性, 由群体中极少数人的不道德行为引发整个群体的不道德行为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如果此时群体中存在少数对某种道德无知的个体, 在特定情境下他们会做出相应的不道德行为, 而此时由于在其他个体眼中他们是代表整个群体的, 就可能引发

    群体的不道德行为。从而使个别个体的无知心理影响扩大到整个群体。由于处于去个性化状态的个体 唤醒水平! 较高, 对群体的标准较容易认同, 如果这种不道德行为在群体中反复出现, 就可能导致其他个体最终对此种行为产生内部认同, 改变自己的道德体验, 甚至进而改变自己的道德认知, 使自己又回到对这种道德的无知状态。以后即使脱离了原有群体, 仍然会保持这种不道德行为, 也就是所谓的 见怪不怪! 、 习以为常! 。

    由于青少年心理发展尚不成熟, 道德认知与道德体验尚未完全形成或形成后仍不牢固, 在去个性化状态下, 如果部分缺乏道德认知与道德体验的青少年做出不道德行为, 就会影响其他道德认知与道德体验已经形成但尚不牢固的青少年, 最终导致其扩散的可能性加大。

    2. 去个性化状态使从众心理合理化

    从众心理的产生往往是因为自信心不足, 不能确定自己的思想行为的正确性, 从而转向作为大多数的他人寻找依据, 来支持或修正自己的思想行为。或者虽然能够肯定自己思想行为的正确性, 但是在群体中个人的行为不能扭转大局, 而产生无力感, 从而屈从于群体。尤其当这种屈从能给个体带来某些利益时, 从众心理更容易产生。

    去个性化状态通常产生于 重视群体! 、 期望避免道德责任的消极评价! 的条件下, 处于去个性化状态的个体有很强的群体归属感, 往往觉得自己处于某个整体之中, 自己只是以整体中一员的身份参与到某行为中, 即使造成了不良后果, 自己也不会承担由不良行为所招致的谴责, 而责任将由所有参与者分担, 即 责任扩散! 。此时和群体保持一致所承担的风险要远比自己特立独行小得多。与群体保持一致不仅可以避免独自承受道德责任消极评价的可能性, 也可以避免群体中的压力。因此, 个体会更加倾向于以群体的行为为依据决定自己的行为, 或者选择虽不正确但能和群体保持一致的行为, 使从众心理和行为的出现更加合理化。

    青少年正处于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 一方面寻求社会认同的需求较为强烈, 另一方面心理独立性与坚持性仍相对较差。因此, 在去个性化状态下青少年更容易趋于与群体保持一致, 来获得社会认同, 同时避免脱离群体带来的心理压力与可能承担的责任。

    3. 去个性化状态容易引发侥幸心理

    对道德行为和非道德行为可能招致的后果可

    以从经济学角度用 道德成本! 进行阐述。道德成本有两层含义:一是正层面含义, 即遵守道德的人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例如, 在秩序混乱的食堂排队, 可能使自己吃不上热饭, 或者花费更多的时间。二是负层面含义, 既违反道德的人可能要为自己的行为受到惩罚。遵守道德的代价是一定要付出的, 而违反道德只是可能受到惩罚, 因此存在既获得不道德行为带来的利益又逃脱惩罚的可能性。正是这种可能性使得侥幸心理得以产生。

    去个性化状态存在很强的 匿名性! 。个体感觉自己只是整体的一部分, 外界的注意力集中于整体, 而无法分辨作为整体部分的个人, 也就无法追究具体某个人的责任, 因此个体会认为逃脱不道德行为所招致的惩罚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此时的个体就更容易产生侥幸心理。青少年由于社会生活经验不足, 对纪律规范的认识相对欠缺, 对违反道德可能带来的后果了解与估计不足, 并且喜欢冒险, 容易冲动, 这就使得他们在去个性化状态下更容易产生侥幸心理做出不道德行为。

    4. 去个性化状态可能导致反叛心理

    反叛心理通常被认为是意图摆脱公共标准和群体束缚的极端的个性化表现。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叛逆期, 他们更容易被一些看似特立独行、与众不同的东西吸引, 特别是被一些不为主流文化认可的边缘群体吸引。而在特殊的群体中, 个体的 唤醒水平! 、 卷入群体活动的程度! 都较高, 很容易出现去个性化状态, 产生对社会的反叛心理。 二、避免青少年去个性化状态下出现不道德行为的对策

    由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 处于去个性化状态的青少年个体很容易产生不道德行为的心理, 也就很可能做出不道德行为。但这种不道德行为并不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增强青少年的道德自律性

    个体的道德自律性越强, 越倾向于按照道德标准行为, 也就越不容易受外界影响, 做出不道德行为。增强青少年的道德自律性, 主要通过教育来实现。首先, 应该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认知, 增强其道德体验。道德教育应该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目前的学校德育工作存在很多问题, 对道德教育的重视普遍不够, 应该对其进行改革, 使其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而当前社会正处于价值

    -33 -

    转型期, 新旧道德观念相互交替冲突。市场经济的法则及相应产生的价值观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对道德观念尚在发展形成中的青少年影响巨大。因此道德教育还应该注意培养个体的判断力, 使之不至于迷失于处于混杂状态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中。其次, 应该提高青少年的自控能力。通过意志力锻炼等途径提高青少年的自我调控水平。青少年的自制力增强, 就减少了随波逐流的可能性, 更能够抵制住眼前诱惑, 从而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避免不道德行为的出现。

    2. 加强社会的他律性

    完全依靠个体的自律性, 是不可能杜绝不道德行为的。因为总会存在一些自律性不强的个体, 所以要避免不道德行为的出现, 必须同时借助于社会的他律手段。这就需要建立健全法律制度规范。社会道德所要求的基本准则, 可以通过法律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 或通过社会舆论、社会共识的形式肯定下来, 使不道德的行为一出现就受到法律、制度的惩罚, 或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同时, 还应加强对道德准则的宣传, 使广大青少年认知道德, 了解违反道德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不良后果。此外, 由于同伴关系对青少年行为的巨大影响, 应当注意在青少年群体中形成良好的道德风气。

    参考文献:

    [1]克特. w. 巴克尔. 社会心理学[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4.

    [2]沙莲香. 社会心理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3]章志光. 社会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4]郑全全, 余国良. 人际关系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5]M.L. Arnold. Stage. Sequence and Sequels:Changing C onceptions of Morality, Post -Kohlberg [J].Educa 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000, (4) :366.

    [7]冯中, 赵桂香, 温玫. 大学生负道德心理分析[J].心理学, 2003, (1).

    [8]张永红, 黄希庭.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J].心理学, 2003, (2) .

    [9]李春桥. 去个性的教育倾向与以个性为基础的教育[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5, (4) .

    [10]张胜康. 论亚文化群体对青少年毒品使用行为的影响[J].青年探索, 2002, (2).

    [责任编辑:魏晓娟]

    (上接第31页) 在大学不仅要学习专业文化知识, 还要具备多方面素质等等, 实践证明, 师哥师姐们的因势利导要比辅导员的说教效果好得多。

    3. 充分利用课堂教育主渠道, 对新生加强情商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 必须通过各种方式, 调动各方面力量。一是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使大学生掌握心理学及情商的基本理论, 可以开设新生入学适应、学习问题、情感问题专项团体辅导等; 二是加大人文教育的实施力度, 尤其是工科院校, 应使公关修养教育、自尊自强自爱教育、自制力教育、善待他人的教育、公平竞争教育等课程走进学生课堂; 三是充分利用∀思想品德修养#课程教学, 授课教师与辅导员密切配合, 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 注重加强新生思想品德判断能力、组织协作与合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学, 传授新生思想品德修养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使思想政治教育由显性变为隐性。

    情商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目标, 因此, 对新生情商的培养不可急于求成, 更不能急功近利, 情商培育应贯穿于新生教育 -34 -

    的各个环节, 要在军训活动、课堂教学、学生管理等

    方面有意识地增添情商方面的内容, 形成对学生全方位的教育和影响, 为进一步将学生培养成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丹尼尔∃戈尔曼. 情感智商(EQ)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2]周志强, 尹忠恺. 情商培育与大学生成才[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3, (11).

    [3]郭青苔. 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努力培养高素质创造型人才[J].郑州大学报, 1999, (4).

    [4]解登峰.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探析及调适策略[J].理工高教研究, 2006, (2) .

    [5]郝文清. 大学新生环境适应问题与应对措施[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2) .

    [6]张广胜, 陈辉. 情商对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J].湖北农学院学报, 2002, (3).

    [责任编辑:王淑玉]

    推荐访问:

    • 有哪些不道德的行为 青少年去个性化状态与不道德行为分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