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

11、春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1)反复诵读,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春天的“新、美、力”。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
2、能力目标:
(1)品味作者用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天。
(2)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3)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感情。
2、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现景物的特征及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景物描写中抒情。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现代散文《春》。
一年四季中的春天让你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参考:春天万物生机勃勃;春天的雨;春天的花„„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 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检查预习情况:
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 酝酿(yùnniàng) 应和(hâ) 笼(lǒng)着一层薄(bó)烟 黄晕(yùn) 蓑(suō)衣 巢(cháo)
如何区分“薄”在何时读bó,何时读báo:
《现代汉语词典》在这两个读音的解释上是这样的:薄 báo ①扁平物体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小,与"厚"相反:~被、小~册子。②(感情)不深;冷淡:他可待你不~啊!③淡:酒味很~。④(土地)不肥沃:~地。薄 bó①轻微;少:力量~。②不厚道;不庄重:轻~。③看不起;轻视;慢待:菲~。④迫近:日~西山。⑤姓。进一步翻看《现代汉语词典》,在“淡薄bó”这个词条中,明显有这样的解释“1、密度小:朝雾渐渐地淡薄了。2、味道不浓:酒味淡薄”。báo和bó在很多的情况下都是可以互用的。他们近义项的区别可以表述如下:独立成词的时候读báo,比如,纸很薄。在成为合成词的时候,口语化的合成词读báo,比如《荷塘月色》中“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中的“薄薄”读“báo”书面语化的合成词和成语读bó,比如薄(bó)雾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朗润:明朗润泽卖弄:炫耀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繁花:密密的开着的花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舒活:舒展,活动。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烘托:本是画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者周围涂抹淡墨或浅的颜色,使画的主要部分更鲜明,更突出。 工夫—功夫:都是名词,常互换使用;表时间多用“工夫”,表本领、能力多用“功夫”
四、师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或听mp3,在范读之前,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学生在段落前面表上序号。
(1)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2)文章是按“ 春”—“ 春”—“ 春”来写的?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一个字。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带着上述问题思考。
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春天的草;春天的花;春天的风;春天的雨;春天的人们。
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力。
五、师生共同赏析课文,学生要大胆质疑
(一)第一部分:盼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里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作者把春比做人的,仿佛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声,形象的写出了作者得知春天来临的喜悦之情。
第1段的作用: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赏析课文,学生大胆质疑
(一)第二部分:绘春
第2段:春醒图(自然醒)“一切„„”这个自然段是怎样描写春天的?(先总后分)
1、“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一切”说明什么?明确:没有一个例外。
2、总写春回大地后,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
山、水、太阳的脸。 山朗润 水涨 脸红
第3段:春草图 (草报春)
1、分析“钻”和“偷偷的”两个词的表达效果。
“钻”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顽强的生命力,“偷偷的”,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修辞:拟人)
“嫩嫩的,绿绿的”——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
2、哪一句可以看出小草的生长的状态?——第二句——长势喜人,面积大。
3、除了写这些,还写了在草地上玩耍的人们,为什么要写呢?
写人是为了衬托草,因为春天的草太可爱了,软绵绵的,所以有许多人想亲近它。(间接描写)
4、第3段写出了小草的什么特点?(嫩、绿、多)
5、第三段是从那个方面来写小草的?
从视觉和触觉两方面来写小草。“嫩嫩的,绿绿的。”一直到“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是从视觉上来写的。“草软绵绵的”是从触觉来写的。写出了小草的情态、质地、色泽、长势
第4段:春花图(花争春)
1、这一段是从哪方面来写春花的呢?
从颜色,“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还有香味:“花里带着些甜味”
2、这一段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排比,“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得像雪。”。比喻,“野花遍地是~还眨呀眨的”。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
蜂闹蝶舞,是侧面写春花繁茂、鲜艳和甜香,同时用蜂蝶的“闹、飞”衬花的香甜艳丽,使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味
4、这一段中有相互的对比,请找出来。
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的配合:由与前后照应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说到“花里带着甜味儿”色彩与甜味相勾连;由花味甜联想到果实实与虚相结合,蜂闹蝶舞与繁茂鲜艳的花们相映衬。
5、讨论作者是按什么层次描写春花的。
作者是按“树上”“花下”“遍地”三个层次,从高到低地描写春花的。
6、如果不写“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这些句子以拟人的方法描绘出各种花竞相开放,百花争春、百花争艳的情景,非常形象,把树写活了,不写这些句子,就显得平淡、呆板,缺少生气。
7、“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句子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不能颠倒。因为这三种颜色是和上句桃树、杏树、梨树的花的色彩一一对应的。
8、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写“树上”的花的?
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仿佛”一词由实及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9、“闹”改为“飞”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闹”字中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景象;如果用“飞”字,则无声无息,只能表现飞时的形态,而不能表现声响和景象。
10、写“花下”只写了蜜蜂和蝴蝶,这与写花有什么关系?
写“花下”的蜂闹蝶舞是侧面表现花儿的多、艳、甜。
11、“遍地”和“杂样儿”从什么角度写野花?
“遍地”写野花的数量多,“杂样儿”写野花的种类丰富。
第5段:春风图(风唱春)
1、这一段写的是什么?
这一段写的是春风。
2、这一段中春风有什么特点?
像母亲的手,温暖,轻柔。
请同学们想象,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还像什么?
(发散思维,联想)
3、写春风通过那几种感官来写的?
答:六种感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视觉、心觉。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触觉:引用诗句,又打一个比方,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嗅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听觉: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风是无形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4、 引用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有什么作用?
引用是一种修辞。“吹面不寒”写春风的温暖;“杨柳风”(拂动杨柳的风)写春风的柔和。
第6段:春雨图(雨润春)
1、第六段写的是什么?
这一段主要写的是春雨。
2、采用什么顺序写春雨?
由近及远、由景及人
3、“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表现了春雨的哪些特点?
牛毛、花针、细丝都有细的共同特点,但又各有个性特点——牛毛多而细密,花针亮而闪烁,细丝柔而绵长。所以,这三个比喻表现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4、 为什么树叶儿会“绿得发亮”,小草儿会“青得逼你的眼”?
经雨一洗,灰尘没有了,又沾了迷蒙的细雨滴,色彩更艳。
第7段:迎春图(人迎春)
1、“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表示的意思。
“城里乡下”说范围的广阔,“家家户户”表人数之多,“老老小小”表年龄之全。
2、“也赶趟儿似的”的“也”照应前文何处?这里的“赶趟儿” 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也”照应前文“春花图”中花的“赶趟儿”。前文的“赶趟儿”写百花争春,这里的“赶趟儿”写人在争春。
3、“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如果写成“舒活筋骨,抖擞精神”,读起来感觉上有什么不同? 前一种写法读起来给人以动感,后一种写法读起来使人觉得呆板。
4、一年之计在于春”句有什么含义?
写春天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造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
三、作业: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第三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赏析第三部分:颂春
1、最后一部分讲的是什么?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表达对春的赞颂。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
2、这三段可不可以互换,或者是合为一段?为什么?
答:不可以。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3、三个比喻句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刚落地的娃娃”表现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的希望;“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状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即:“新”“美”“力”
三、归纳中心:
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抓住春景的特点,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四、教师小结:
奋斗、追求、创造,是春天赋予人们的神圣使命,因此,生活才有收获,希望才会美好,未来才会辉煌。所以,我们要珍惜自然的春天,更要珍惜人生的春天,振奋精神,鼓足干劲,为人生、为理想而不懈奋斗。千万不要“雄心万丈,躺在床上”。
五、拓展、延伸
1、春联
春染一片绿,花开万朵红。 春风送暖燕剪柳,飞雪迎春蝶恋花。
芳草春回依然绿,梅花到时自然香。
2、春谚
春天多流汗,秋天多打粮。 春雨贵如油,下的多了却发愁。
春分秋分,昼夜平分。 立春一日,百草回春。
3、春诗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杜甫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南宋释志南和尚《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的《江南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的《春日》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4、含有“春”字的成语
春风得意:旧时形容考中进士后的兴奋心情。后形容职位升迁顺利。
春风和气:春天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比喻对人态度和蔼可亲。
春风和煦,夏雨滋润,足以养育万物。常比喻及时给人以教益和帮助。
春风沂yí水:原意是大人和儿童在沂水洗个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指放情自然,旷达高尚的生活乐趣。 春风化雨、春风满面、春和景明、春华秋实 、春花秋实 、春花秋月、春暖花开、枯木逢春、妙手回春„„
六、作业:背诵全文;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反思:
我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围绕着新课程所倡导的来实施,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巧妙地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12、济南的冬天
老舍
教学目标
1、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领会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
2、欣赏用词的精当、生动、准确;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涵的感情,接受美的熏陶。
4、感受作者对济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学习老舍先生的写景方法;
2、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对描绘景物、抒发感情所起的作用 。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北国的寒冬多是朔风怒号、冰封雪飘;江南的冬天温柔可人,那么地处中原的济南呢?它有一番怎么别致的性格呢?老舍在《济南的秋天》里曾这样说过:“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赐给西湖,秋和冬全赐给了济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见证老舍先生的评判。
二、作者介绍:
老舍是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1926年7月,老舍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在《小说月报》署名为“舒庆春”。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不幸的是,老舍先生在文化大革命中因不堪忍受屈辱于1966年8月24日投湖自尽,中国文学界的巨星陨落了。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可见作者是怀着对“故乡”的深情来写的。
三、细读、分析课文。
1、第1自然段
①课文从什么角度写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作者把济南与住惯了的“北平”比较,又与他刚刚离开的伦敦比较,再与热带比较,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很自然地发出“济南真的算个宝地”的由衷赞叹。所以,可以从全文最后一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看到作者写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对济南的赞美。
这段课文总写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了铺垫。因此,这段与下文是总分关系。
②课文中的“响亮”是什么意思?“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如果把“声”字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明确:“响亮”一词,一般用来指声音宏大。但根据上下文意思来判断,在这里是指“晴朗得刺眼”。“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说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如果把“声”字去掉,就说成了“没有风”,不切合实际。
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
与伦敦相比——响晴 宝地
与热带相比——温晴
2、第2自然段
1)作者怎样描写济南古城的地理环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济南的可爱的?
明确:“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儿”,这是济南地理环境的特征,也是济南“温晴”的原因。作者从人的感受和对人们的心理描写,来表现济南的可爱。
指导学生画出拟人、比喻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既表现了济南人对这“慈善”冬天的真切留恋,也洋溢着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之情。
2)提问:这一段是写什么?
明确:阳光朗照下的山
3)第1段写济南冬天温情的天气,第2段怎样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明确:用一个过渡句: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
4)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明确:三方面
①
②
③
老城 连用三个动词:晒、睡、醒,写出济南的暖和舒适。 小山 用“圆”、“小摇篮”、“保暖”写出济南的可爱,充满温情。 人们 用“含笑”、“不着急”写出济南冬天的慈善。 3、分析第三自然段。
1)这段主要讲什么?
明确:薄雪覆盖下的山
2)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写?
①
②
③
④ 山上:矮松青黑——顶白花 (像日本看护妇)用比喻 山尖:全白 (镶银边) 山坡:白雪黄草 (穿花衣) 山腰:露粉色 (害羞)用拟人
3)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
明确:空间顺序,层次分明。
山上 山尖 山坡 山腰
4)这段文字用哪些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
明确:比喻: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象日本看护妇。(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
拟人:“一道儿白,一道儿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写出动人的雪态)
5)这段突出山的什么特点?
明确:妙
6)“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l)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智儿 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根 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哪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7)提问;这段文字用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
(1)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比喻雪色
(2)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动人的雪态。
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再现了冬天济南周围的小山,在白雪与蓝天的相映中的雪色与草色、雪光与日光交融的情态。
4、分析第四自然段。
1)提问:本段主要写什么?
明确:城外远山
2)提问:怎样写城外的远山?
明确:用两个“卧”字,照应了上文的“暖和安适的睡着”。
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
3)城外远山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素淡雅致
5、分析最后一段。
1)提问:济南的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通过描写三组植物:绿萍、绿水藻、绿柳,衬托水的“绿”
“绿”体现了冬水的温暖,充满生机。
2)从颜色上来看:澄清、清亮、蓝汪汪,用“蓝水晶”做比喻,突出冬水“活”的特点:清澈通透。
6、想一想,为何老舍先生这些文学大师们能描绘出如此精彩的画面,他的语言能如此优美?我们写景时要向他学习什么呢?
细致观察,角度多样,情景交融,运用修辞手法
四、拓展,找出与雪有关的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柳宗元《江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教学反思: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过多地分析、讲解,结果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了时间,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体参与的程度是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因素。
13《风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学习重点
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学习方法 朗读法、批注法、讨论法
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3、读课文2遍,想一想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课堂学习
一、预习反馈
4、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1题。
5、交流作家作品情况。
二、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6、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请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
第1段:树林全貌;
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
第3段:断绳羊、女孩;
第4段:葡萄蔓、苍蝇;
第5段:鸟巢、鸟儿;
第6段:废纸、猫、瓦;
第7段:浮萍、鱼儿;
第8段:老头、孩子。
7、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
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接下来,从
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
的画面。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人。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
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
三、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
8、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
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
侧面烘托。
9、“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将树林子比喻为一块面团,并着一个“鼓”字、一个“陷”字,生动形象地
写出了树林地狂风中飘摇的情景。
10、“一头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你认为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跑”、“撑”、“撞”、“跌”、“失去”,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断了绳的羊”的一连
串表现,从侧面烘托了风之狂。
11、“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夸张。只有“两步远”却“长时间走不上去”,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联翩,可
见风之大。
12、“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用?
比喻。将葡萄蔓比作“一条死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葡萄蔓被风吹落的情状。
13、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动词的使用及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除上面所涉及到的句子外,你还能从课文中找出其它句子,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吗?
四、合作探究,体会行文妙处
14、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同意这种说法。文章结尾,写孩子们“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
只放出去„„”由此看来,孩子们的脚下、门外,已是积水漫漫,否则又怎么可以放纸船呢?
15、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文章结尾的场景和情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结尾处,与前面风雨中无法自主的植物、惊恐万状的鸟畜不同,孩子们天性
活泼,看一切都有趣,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挡不了快乐的游戏。至此,揪着读者心的这场风
雨总算有了温暖的画面,可以松口气合上书闭目回味了。文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
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五、布置作业:
16、学了本文,你一定收获不少。请选择某一熟悉的景物写一篇片段作文,不少于200字, 尽量用上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14、秋天
何其芳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 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时分配: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秋
著名诗人秋瑾曾在诗中咏叹“秋风秋雨愁煞人”,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我言秋日胜春朝”的绚丽。同学们,现在我们这儿正值秋天,你能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也可以用学过的诗句表达),学生发言后,老师补充:在劳动者的眼里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是喜庆的日子。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秋天》
二、作者简介
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评论家,
三、正音、释词
丁丁zhēngzhēng 肥硕shuò 青鳊鱼biān
归泊bó 寥阔liáo 乌桕叶jiù
枯涸hã 清洌liâ 梦寐mâi
丁丁:形容伐木、弹琴等声音。
肥硕:文中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寥阔:高远空旷。也作“寥廓”。
枯涸:干涸,没有水了。
清洌:水清。 梦寐:睡梦。
幽谷:幽深的山谷。
四、学生读课文,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秋天》,全诗共分3节,诗人用一幅幅生动鲜明的画面,组合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充满了诗情画意。同学们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给每一节拟上一个富有诗意的小标题。
明确: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板书)
2、发挥想象,描绘这几幅秋景图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
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3、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板书)(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找出文中写得好的句子,并分析为什么写得好。
(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句中“满披”形象生动,“飘”字从听觉的角度,贴切传神地写出了幽谷的深、静。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润、形声兼具的画面。
(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肥硕的瓜果”也见出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使人满口生香,展示丰收的图画。
(3)“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诗句中是拟人,将秋天视象化,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意味隽永。
(4)“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似拙实妙,把青鳊鱼比喻成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耐人寻味。
(5)“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自得的心情。
(6)“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游戏”是(愉快地)劳作的形象说法,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7)“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梦寐”名作动,。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6、找出有关写秋天的诗句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登高》【唐】杜甫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渔家傲》【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15、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的:
1、学习这四首诗,朗读、背诵这四首诗词。;
2、理解四首诗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这四首诗词;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略)
二、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个别读。
三、品读诗歌
(一)《观沧海》
1、作家作品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乐府 体 四言 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 感怀写景诗。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2、赏析: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属于想象)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小结:本诗以 观 字统领全篇,先写 实 景,然后写 虚 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
4、学生当堂背诵。
(二)《 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简介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2、题解: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3、朗读这首诗
4、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③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首联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是近景。“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颈联是这首诗中的佳句:夜还没尽,就看到一轮红日从东边江面上徐徐升起,带来了温暖的气息;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
尾联由感受写到思乡。虽然有美好的江南景色可观赏,却无法抑制涌动的思乡之情。诗人离家日久,见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诗中对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虽然末句写了旅途中的乡思,却没有一点凄凉之情。
④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背诵前面两首诗
二、学生阅读、赏析诗歌
(一)《钱塘湖春行》
1、作家作品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朗诵、赏析诗歌: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中间两联是分写。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从诗中早莺、新燕、乱花、浅草可以看出是早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④表现是“春行”的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⑤表现作者骑马游西湖的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⑥诗中运用对仗的句子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背诵诗歌。
(二)《天净沙 秋思》
1、导入: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2、解题: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
元代散曲家马致远,早年热衷功名,屡不得志,漂泊生涯二十余载,本曲乃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与泪写成的,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为“秋思之祖”,近代王国维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3、朗诵、赏析诗歌:
1)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③表现了诗人行踪的诗句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也是表现诗人喜欢之情的诗句
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4、找出写乡愁的诗句:
黄鹤楼
崔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静夜思
李白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次北固山下
王湾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泊船瓜州
王安石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李白)
三、作业:背诵全诗
教学反思:
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除了让学生背诵古诗以增加文化的积累外,更需要向学生讲明其精要所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尤为重要。
推荐访问:七年级 单元 语文 七下语文第三单元 七上语文第三单元词语
- 七下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