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努力扩大劳动就业】劳动就业
【摘 要】我国就业形势从长期看,虽然存在经济在较长时期内仍会保持7%以上增长速度、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在逐年减少等有利因素。但也面临就业弹性系数不断降低、结构性失业现象比较严重等不利因素,特别是农民工和大专院校学生就业问题愈益突出。政府要始终把扩大就业作为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劳动力市场政策的重要内容和首要目标。为此,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过程中注意发展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和小型、微型企业;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各类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改进和完善积极就业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就业形势;有利因素;不利因素;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351(2012)05—0087—05 就业问题永远是我国政府、专家学者和大众最关心的社会经济问题之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化进程,为劳动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不仅扩大了城市人口就业,而且使两亿多农村劳动者从农村转移出来实现了就业,保持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城镇人口的登记失业率仍保持在43%以下,与国外许多国家相比是较低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我国经济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国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复苏乏力;欧洲许多国家深陷主权债务危机,经济衰退;日本经济本来就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地震海啸和核电站事故后更是困难重重;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严重,经济增速放缓。面对这些变化,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在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贸易保护主义日趋严重,对我国出口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致使我国近几年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正数转为负数。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增速回落,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也势必对扩大就业带来很多困难。在这个大背景下来正确分析扩大就业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从而提出应对的政策措施十分重要。
一、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形势
从长期看,在我国扩大就业,保持较高的就业率仍有不少有利因素。
从需求方看,我国经济在较长时期内仍会保持7%以上增长速度,还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第一,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高速发展阶段。前几年我组织的一个课题组对全国及各地区的工业化进程进行了评价。我们选择了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等五类指标作为评价依据,构建了一套指标体系。假设满100分算是实现了工业化,同时把整个工业化进程划分为初期(0-33)、中期(34-66)和后期(67-100)三个阶段,各阶段又划分为前后两个分阶段,并根据前人研究的结果,设定了不同阶段的标志值。根据我们的测评,到2010年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尚处于中期阶段,而且发展很不平衡,虽然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7个省、直辖市已经到了工业化的后期阶段,但是还有12个省、自治区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12个省、自治区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我国要全面完成工业化的进程至少还需10-15年的时间。(见表1)[1]
第二,我国尚处在城市化深入发展阶段。根据统计资料,“十五”以来,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个多百分点的速度增长,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已经达到513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见表2)
但是当前中国的城镇化还是一种典型的不完全城镇化。我国现行统计口径的城镇人口包括大量在城镇常住的农民工。目前我国的农民工总量超过24亿人。其中,大部分人常住在城镇。有关资料显示,到2010年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个特大城市有常驻人口68928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只有36883万人,占常住人口总数的465%。[2]这些常住在城镇的农民工虽然被算成是城镇人口,但他们在劳动就业、工资福利、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购买等方面仍很难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如果把没有完全城镇化的人口排除在外,我国的城镇化率至少要降低10多个百分点。因此,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率只是统计上的不完全城镇化率。同时,从统计数字上看,城镇人口比重在快速提升,但城镇居民素质、生活质量、消费行为、思想观念和管理方法却难以跟上,城镇化的质量还较低,与人口城镇化速度远不相适应。而且随着城镇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城镇化的增长速度也会减低。我国真正的城镇化率要达到60%以上,至少也还需要10-15年的时间。
第三,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很大。2011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5000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5414美元),东部人均GRP超过7000美元。而中西部地区许多省份还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只相当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50%。西部和东部的发展水平差距更大些。西部人均GRP只有东部的515%,人均财政收入只有东部的519%,人均财政支出只有东部的83%,居民消费水平只相当于东部的47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只相当于东部的32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相当于东部的457%。要把这种差距缩小到一个合理水平,至少也还需要10-15年的时间。
因此,在今后的10-15年时期内,我国经济保持7%以上的增长速度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我们国家储蓄率高,劳动力数量大、教育也在大发展、科技水平在稳步提高,这些主要生产要素也能支撑7%以上的增长速度,这是扩大就业,降低失业率的可靠保障。
从劳动力的供给方看,由于我国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在逐年减少。1990年,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144‰,到2010年下降为48‰。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在“十五”期间,我国当年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数平均为23948万人,“十一五”前四年,年均为2073万人,平均每年减少3218万人。劳动力参与率也从“十五”时期的76%左右下降到“十一五”时期的74%左右,下降了近2个百分点。①与此同时,我国的就业人员的增长速度也在逐步放缓。“十五”期间,共增加就业人员2562万人,平均每年新增就业人员5124万人。“十一五”期间共增加就业人员1458万人,平均每年新增就业人员下降至2916万人,平均每年下降2208万人。①这也是最近几年部分地区出现“民工荒”,以及劳动者工资水平显著上升的原因之一。据有的人口学家和经济学家预测,最迟在“十二五”末我国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将出现负增长。
- 【论努力扩大劳动就业】劳动就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