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美文
  • 经典文章
  • 情感美文
  • 伤感文章
  • 散文
  • 美文随笔
  • 感人文章
  • 人生哲理
  • 学生美文
  • 民族文化
  • 说说大全
  • 网名大全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 佩佩美文网 > 说说大全 > 正文

    凌惕安与《咸同贵州军事史》 河南咸豆腐脑

    时间:2019-04-15 06:52:43来源:佩佩美文网 本文已影响 佩佩美文网手机站

      内容摘要:凌惕安是民国时期贵州著名学者,藏书家。对凌惕安的学术成就,贵州学界至今未有文章论及。《咸同贵州军事史》是凌惕安的一部重要著作,他酝酿十年,笔耕四年而完成,全书共六十万字,详细记载了咸同时期贵州54起起义事件,收录了与咸同起义时期有关亲历者所写的资料,该书对研究贵州咸同起义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凌惕安 咸同贵州军事史 价值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2)03-116-119
      《咸同贵州军事史》为凌惕安所著。
      凌惕安(1891—1950)名钟枢,字惕安,号笋香室主,书斋取名“笋香堂”,后以字行。凌惕安去世于1950年,其生年未有准确记载,有1890年、1893年说。我们从他撰写的《黔故掇拾》中推算出,他生于1891年。《黔故掇拾》云:“乡贤辈之有名德者,余犹及见李苾园先生。光绪丁未岁,先生方主讲在籍,常以其暇日视学校,余时年十六,适在庠。遥见先生来,蹑朱履,袍色蔚蓝,修髯若雪,侍者二人扶掖登阶,巡行久之始去。及今思之,老辈风徽,至深引恭。”李苾园即李端棻。1901年李端棻被赦归回贵阳后,关心桑梓教育。“光绪丁未”即1907年,是年八月,李端棻到达德学校“视学”。当年十一月李即病逝,凌惕安时年16岁,按此推算,则知凌生于1891年。其籍贯,省图出版的《贵州古籍文献·提要目录》谓:“凌惕安,贵州独山人。”这一说法不确。凌惕安在《竹铭弟出族谱见字,敬书其后,得五十六韵》一诗中,有若干自注,注中,他详细的追述了自己祖籍及入黔始祖。凌氏一族入黔先人为凌沧洲。凌沧洲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以中牟(河南中牟)籍会试中进士,以后分发贵州,官至监司,此后沧洲一族入籍贵阳,是为贵阳人。该诗自注说:“吾家在黔坟墓,首数南明河畔梓木林马氏墓,盖沧洲公冢妇,而青阳公之配也。”凌青阳即沧洲长子,马氏即沧洲之儿媳。此诗写于1940年,凌诗自注还说:“今贵阳城内大井坎街尚遗先代故宅,颜曰:‘直方堂’,据闻当年存有先人遗像、族谱,光绪三年丁丑二月十九日,近邻火药局灾,付之一炬。”
      凌惕安是贵州省著名学者、藏书家。曾任贵阳达德学校中文教师、省参议员、贵州文献编辑馆编辑,1947年任贵州文献征辑馆委员会副主任。
      作为学者,他编著有《柴翁书画集锦》、《清代贵州名贤像传》、《郑子尹先生年谱》、《黎莼斋先生年谱》、《滇游草》、《黔故掇拾》、《遵义夷牢溪谒墓记》、《笋香室牂牁故事》、《达德学校创办人黄干夫先生》、《咸同贵州军事史》等著作及《笋香室日记》。《柴翁书画集锦》,是收集郑珍的书、画。他对郑珍十分敬重,认为郑珍诗书画三绝。他在该书‘序’中说:“惕安十余年来,百计访求,得书廿余事,诸体毕具,皆绝精之品,画则仅影山待归两草图而已。”他的《滇游草》集诗一百首,是1938年夏秋游历云南之作,在其“自序”中说:“独念生当今日,忿胡骑之侵陵,痛生灵之塗炭。”当时正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我国,他的—些诗篇直指侵略者,如:“歌罢灵均重国殇,抚慈遗裔愿倾囊。长遗正气留天地,不愧挥戈有鲁阳。”(自注谓:旅次遇阵亡将士眷属还滇者,因捐赀慰问)。“鲁阳”战国时楚之县公,传说日暮与韩构难,鲁阳挥戈使太阳返回,后以“鲁阳挥戈”谓力挽危局。可见作者认为这些为国捐躯,走上抗日前线的将士及全国人民就是力挽危局之人。他喊出的“忿胡骑之侵陵,痛生灵之塗炭”,爱国之情,溢于诗中。他的《清代贵州名贤像传》,收集了43位清代贵州名人,以时代先后为序,第一位是吴中蕃,最后一位是雷廷珍,每像后附一传记及与像主有关的资料,使读者了解他们的事迹,该书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他的《笋香室日记》,现存26册,藏于贵州省图书馆,省图出版的《贵州古籍文献·提要目录》介绍:“日记分辛酉、壬戍、癸亥、甲子四集,分别记述民国10年阴历4月27日至民国13年阴历11月24日近四年凌氏任职达德学校时所经历事,其中有关贵阳达德学校校史、贵州政治社会经济者多。”
      作为藏书家,他收集丰富,诸凡金石、书画、名人信札、宋、元珍本等。他收藏的许多珍品文物,特别是信札,本应为原家族珍藏,不知何故亦到他手中,如郑珍临死时给唐鄂生(炯)的书信,“郑珍临殁致唐鄂生札,谆谆讬孤,殆成绝笔者……荟于蔽斋。”黎雪楼的《运铜纪程》一书稿,他说:“余访获其手稿,辑入《黔南丛书》中”。他还从书摊中收集到梁启超为李端棻所写的“墓志铭”手稿,等等。1936年,凌惕安将藏之明、清两朝贵州地方志53种、黔宦遗著26种,以较市场低得多的价格售给他所在的文献征集馆,这只是他藏书的一小部,解放后省文献征集馆将该馆藏书(包括上述凌氏所售之书)移交贵州省图书馆。近日,笔者在贵州师大图书馆古籍部阅读,顾劳先生告之,师大图书馆有凌惕安所藏《黔报》。观之,系大清宣统元年(1909年)一整年之报纸,上有两朱印,一曰“凌惕安印”,一曰“贵阳凌氏藏书”,以“贵阳凌氏藏书”自许,可见说他是“藏书家”,名不虚也。
      凌惕安是我省教育家凌秋鹗的次侄。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达德学校,就是黄干夫和凌秋鹗等一批有识之士于1904年创办的。凌秋鹗先后两任达德学校校长,该校培养了如黄齐生、王若飞、谢孝思等一批中华英才。黄齐生说:凌秋鹗是他的老友,又是“一生的导师”。凌惕安的成长与学术成就也得益于凌秋鹗的哺育、培养。
      1917年2月,凌惕安随黄齐生、王若飞等东渡日本留学,五四运动以后返回。凌惕安的这次出国留学经过,黄齐生在《我所知道的老友凌秋鹗君》一文中,有一段文字叙及,文中说:“自达德倡私费派遣留学事,王君伯群于黔中道尹内以半官费考送八人,财政厅长张君协陆,即其财政厅内考送八人,自费先后数十人,皆止次日本。君有次侄曰惕安,自幼依君,君谓有文学爱好性,以属我。予谓君曰:‘学文学而徒闭户以求,此八股时代则然耳。太史公游名山大川,故其疏宕有奇气,岂欺人语哉!’至是,遂与余偕行,居东可逾年。返国游西湖、北平以归。惕安缘是而得所成就。君常以是自喜。而君之二兄,每以号人曰:‘惕安非吾子,吾弟秋鹗子也。’其得家庭欢有如此。”(见《黄齐生诗文选》)可见凌惕安的成长、成才与凌秋鹗的关系如此亲、如此深。

    推荐访问:贵州 军事 凌惕安

    • 凌惕安与《咸同贵州军事史》 河南咸豆腐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