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无车日:绿色交通 城市未来:无车日有哪些城市

2010年8月17日德国柏林,一名商家将120辆自行车悬挂在店铺墙面上。当许多欧洲城市面临着由于汽车造成的空气和噪声污染日益严重的状况时,1998年9月22日,法国一些年轻人最先提出“In Town,Without My Car!(在城市里没有我的车)”的口号,希望平日被汽车充斥的城市能获得片刻的清净。此后,这一活动迅速扩展到全球。如今,保护环境、倡导绿色出行、发展节能型和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今年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定于9月22日开展,主题是“绿色交通?城市未来”,这也是至今开展的第五届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今天 ,我们不妨放松心情,坐下来看一看海报,停下来赏一赏风景,让我们悠闲身心一起来感悟交通,感受生活!
公安部近日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8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19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首次突破1亿辆,特别是城市交通目前更面临着城市功能区过于集中、人口增长过快、交通拥堵、能源消耗加剧、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城市小汽车数量的持续快速增长带来的能耗和污染问题不容忽视。交通能耗已占到全社会能耗的1/3,其中,小汽车造成的污染已占到城市污染总量的40%,在一些城市甚至超过60%。大气污染与交通拥堵致使社会成本不断上升,已成为我国建设低能耗、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相关评论
无车日,我们应该做点什么
13年前的9月22日,法国一些年轻人最先提出“In Town,Without My Car!”(在城市里没有我的车)“无车日”很快风靡全球。与今年“世界无车日”口号“多骑车,少开车;拯救自己,拯救地球”相呼应,国内各地的口号也十分响亮。
“无车日”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国人对“有车日”艰难的切身感受。中国一亿多辆机动车,温室气体排放量接近天文数字(14万吨),全国1/5的城市大气污染严重,113个重点城市1/3以上空气质量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机动车排放是最主要原因。更不屑说“有车日”的拥堵。
关注“无车日”,各有各的“无”法。“中国首善”陈光标,9月16日就在自己公司过起了“员工无车日”,不但购买了200辆自行车、规定员工骑车上班,按路程远近分别给予不同补贴,还将自己的奔驰车顷刻间砸成一堆废铁。尽管此举马上招来“太过作秀”的非议,但透过高调张扬的个性,人们看到了他对“无车日”、绿色出行的特别关注和对保护环境的最终关怀,所以与“无车日”关系最大的有车族、有钱人、实业家和富豪们,真的应该向他学点什么。
“财大气粗”的富豪能“砸车环保”,其他人做不到但也不是无所作为。譬如本埠今年“无车日”以“绿色交通,城市未来”为主题,举行自行车和徒步走竞赛等,是否该有更多的人参与?情侣携手走一段并不遥远的路可能更有情趣。让私家车休息,重温一下坐公交车的滋味,在有车的日子里也与会有另一种时尚的感觉。
尽管不能像“天天3?15”那样喊“天天无车日”,但就算是一天也是难能可贵的。(哈尔滨日报)
无车日不折腾
无车日变堵车日,往年不少城市开展无车日活动中都曾遇到过这一问题。当美好的初衷遭遇尴尬现实,不得不让我们在反思的同时,必须有所改变。
不可否认,无车日在当下的正面引导意义。然而,就像陈光标操纵机械手砸毁排量6.0的奔驰引发的争议,飘洋过海来到我们身边的无车日也一直备受非议。无非是认为无车日的作秀意味太浓,兴师动众地折腾一天,实际意义并不大。
事实上,无车日的本质,就是作秀。作秀一词,本身并无贬义。国际上许多名人政要在无车日也不乏骑自行车上街之类的作秀之举,以此作为吸引粉丝和赢得民意的亲民方式。作为一种公认的社会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作秀,无非是向公众宣传、倡导和推动。当大家对某种现象熟视无睹甚至淡漠时,选取某个节点,满怀激情地通过某种方式“秀”一下,效果往往是平常手段无法达到的。
作秀,需要激情,不作秀,则出自理性。限行,导致无车日变堵车日,既有公众环保意识和自觉性的问题,更有出行成本的考虑。改变人们的出行习惯,显然不是靠每年搞一次无车日就能实现。其实,在我们身边,放弃开车出行习惯的人正在不断增多。堵车是一个重要因素,油价、停车、收费、个人健身需要等等,都在改变着部分人的出行习惯。在这样的现实下,无车日变堵车日,只会打乱人们的正常生活。若是想通过堵车来达到提醒人们改变出行方式的目的,代价无疑太高了,且与无车日的初衷背道而驰。
无车日,并不是拒绝汽车,只是为唤起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无车日不限行、不折腾,是一种理性。但并不意味着在这一天我们会无动于衷。在汽车已经开进寻常百姓家的今天,出行是否开车,其实与个人脸面已经没有太大干系。秋高气爽,出门无论是步行、骑自行车、还是坐公交,都是不错的选择。没有“绿色交通”,就没有城市的未来。天天都当做无车日,又何必局限于这一天?
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从自身做起,减少公车数量和使用频率,科学规划城市布局,加大公共交通建设,提升城市管理能力,让人们出行更方便、舒适、快捷,是最终的追求目标。在政府管理到位的前提下,要相信公众的自觉性,相信社会的自我矫正能力。当我们大多数人把每一天都当做无车日,无车日的没落,也就成为必然。(鲁中晨报 评论员 王超)
- 世界无车日:绿色交通 城市未来:无车日有哪些城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