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美文
  • 经典文章
  • 情感美文
  • 伤感文章
  • 散文
  • 美文随笔
  • 感人文章
  • 人生哲理
  • 学生美文
  • 民族文化
  • 说说大全
  • 网名大全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 佩佩美文网 > 原创美文 > 正文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对清华简《保训》篇思想的三层解读

    时间:2019-04-15 06:52:21来源:佩佩美文网 本文已影响 佩佩美文网手机站

      摘要: 清华简《保训》篇“中”的含义,对理解整篇的思想意蕴有着重要意义。把出土文献和传世材料结合起来,并参照考古材料,可以推测出《保训》篇的“中”保留了“中”的初义,应该是象征着权力的实物,它还具备类似兵符的功能。后来,“中”的实用性逐渐削弱,象征性意义增强。《保训》篇记载的首先是文王叙述舜和上甲微的史事,然后是文王欲通过史事告诫武王要有忧患意识,最后才是儒家及其后学借《保训》这个文本宣扬其德政思想。以三层意义解读《保训》篇,才能不致执泥于“中道”理念,从而避免陷入众说纷纭各有所失有所偏的境地。
      关键词: 清华简;《保训》;“中”;儒家思想;陶寺遗址
      清华简《保训》篇公布之后,引起学界热烈的讨论。其中,“中”的含义可以说是学者们最感兴趣的话题。笔者参阅简文和翻检以往诸家的讨论后,觉得对《保训》篇的解读还有其它方式。
      一 、 “中”字诸说之检讨
      学界对“中”的含义探讨可谓丰富:李学勤将“中”训为“中正、中道”,并认为《保训》的中“是指思想观念而言”,“‘中’的观念,或称中道,是《保训》全篇的中心”[1];廖名春从《说文》入手,将“中”训为“和”,认为“中道”的实质就是和谐政治之道[2];李均明也持类似看法,认为也可以指“适用广泛的治国理念”、“保持平衡的理论”,即“中道”[3];邢文则提出“中”的解读必须同时满足15个条件才能成立,认为《保训》所描述的“中”,符合河图所见天数之“五”,也是一种“中道”[4];李锐认为《保训》篇的“中”与后世的“中庸”、“中和”等思想有关联[5];赵平安认为“中”与“诇”相似,以书的形式流传,是古代帝王即位前必须掌握的东西,“得诇得中如得天下”[6];李零认为“中”本义为“表”,即“标杆”,既可以观测日影,也常用于军中,用于合军聚众,教练士卒,因此可以引申为指挥权[7];周同科认为“中”字当为“章”之通假字,“中”之所指皆与“婚事”相关[8];王连龙提出《保训》篇存在着两种意义层面上的“中”:前者指旂旗,后者是“中”道[9];王晖提出“中”实际上就是古文献中的木柱,这种木柱在春秋战国之后叫做“重”,“重”上有铭旌,记录先祖等名号,“中”就是这样的神杆[10];梁涛则认为“中”应是中道,《保训》表达了儒家的中道政治理念[11];曹峰认为“中”即“公平公正”的理念,做“正直无私”解。[12]
      由以上可以看出,学界对“中”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一,“中”在《保训》篇中的含义是否一以贯之;二,“中”是具体的实物还是思想观念。我们认为就同一篇文字来看,前后使用的概念应该是统一的,除非另有交代。这也是大多数持“实物说”或“理念说”的学者所认同的。对于第二个分歧,学界大多数学者都倾向于理念说。《保训》篇的成篇年代,李学勤认为清华简的年代推断为战国中晚期之际,约公元前300年左右[13],杜勇则通过对《保训》的语言特征、阴阳观念、中道思想的分析,认为它是成书于战国前期的托古言事之作。[14]根据著作的流传年代要早于其成册年代,则《保训》篇所反映的思想时代,和儒家思想开始广泛传播的时代很接近,因此,将“中”视为一种理念,也在情理之中。
      当然,也有学者对“理念说”提出了质疑:作为一种抽象的处事原则,怎么能有借有还呢?[15]为此,一些学者花费巨大精力考证并给予解释。应该说,很多学者的解释,如前所引的“中道”说等,是很符合逻辑的。然而也面临着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先秦古籍中没有“求中”或“救中”的说法,“得中”也基本局限于《易传》,与《保训》篇内容无涉,如果“中”是文王传给武王的重要观念,何以竟会随着《保训》篇的亡佚而一同亡佚,亡佚一篇文章并不奇怪,但亡佚一个词、一个曾被认为很重要的思想观念,恐怕说不过去。[16]其实,在这个强有力的质疑之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历史研究,特别是在思想史研究中,逻辑的真与历史的真两者之间的张力。因此,在保证逻辑的真的前提下,我们更应该回到历史的真,即要回到历史的场景中去。
      二 、 《保训》篇“中”字初义蠡测
      为了便于讨论,现将《保训》篇抄录如下:
      隹王五十年,不癒。王念日之多鬲,恐坠保训。戊子自演。己丑,昧爽□□□□□□□□□。王若曰:“发,朕疾适甚,恐不女及训。昔前人传保,必受之以詷。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终,女以箸受之。钦哉!勿淫!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鬲丘。恐,求中。自诣厥志,不违于庶万生(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乃易位迩诣,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兹备,惟允,翼翼不解,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受厥绪。于呼!祗之哉!昔微叚(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伓(服)厥罪。微亡害,乃归中于河。微志弗忘,传贻子孙,至于成康,祗备不解,用受大命。于呼!发,敬哉!朕闻兹不旧(久),命未有所延。今女祗备毋解,其有所由矣。不及尔身受大命。敬哉!毋淫!日不足,隹宿不羕。[17]
      在《保训》篇中,文王的初衷就是想通过舜和上甲微的史事,来告诫武王要慎守得之不易的权力,进而保有并光大周族。无论根据传世的《竹书纪年》等文献,还是新近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阶段性成果[18],都可以看出尧、舜的活动时期处在传说时代,在漫长的文明进化过程中只是属于初级阶段。而上甲微也不过去舜有四百年而已,有学者用“血亲复仇”现象解释上甲微复仇有易的历史传说,这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况且殷商人对天帝的崇拜是学界公认的,他们总结并形成关于执政的形而上并且较为成熟的政治理念,这种可能性并不大,更不用说尧舜时期有这种可能性了。
      再看文王及武王的表现。据《尚书大传》记载,周文王“受大命”之后,开始了一系列的征伐,“一年断虞芮之质,二年伐于,三年伐密须,四年伐犬夷,五年伐耆,六年伐崇,七年而崩。”[19]同样,司马迁《史记·周本纪》记载文王“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明年伐于,明年伐崇侯虎”,而武王继承了文王遗志,在文王崩后三年了发动了灭商的战争,这些都是极端的手段,难怪孟子对《尚书·武成》记载的“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发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20]的感叹。这和“中道”等理念所倡导的行为大相径庭。因此,把文王传授给武王的训导视为“中”道等理念也是不合适的。也正是基于此,姜广辉根据传统文献只讲汤武革命的一面,而不讲他们如何实行“中道”,而质疑《保训》的真实性。[21]其实,他的质疑也正说明了“理念说”看似在逻辑上是完满的,但实有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而且与史实屡有抵牾。“中”字含义只能从历史的角度去探求。

    推荐访问:清华 解读 思想

    •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对清华简《保训》篇思想的三层解读 相关文章: